七月的东明县,阳光透过康宁养老院的玻璃窗,落在牛大妈布满皱纹的手上。当中国银行东明城中支行的工作人员将激活完成的银行卡轻轻放在她掌心时,老人摩挲着卡片边缘,用带着乡音的话说:“这下领补贴不用愁了,你们比亲人还周到。” 这一幕看似寻常的上门服务,实则是当下金融行业深耕适老化服务的缩影 —— 在老龄化加速的社会背景下,金融机构正从 “标准化服务” 向 “个性化关怀” 转型,而养老院,正成为这场转型的重要场域。
老龄化浪潮下的金融服务痛点:被忽视的 “银发需求”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 2.97 亿,占总人口的 21.1%,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超过 4000 万。这一群体中,超 70% 长期居住在养老院或社区养老机构,他们不仅需要生活照料,更面临着金融服务的 “数字鸿沟” 与 “物理障碍”。
牛大妈的困境并非个例。银保监会 2024 年发布的《适老化金融服务发展报告》指出,老年群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集中在基础业务(如银行卡激活、密码重置)、补贴领取、小额存取等,但 68% 的养老院老人因行动不便、视力听力退化等问题,难以独立完成这些操作。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农村地区养老院的老人,甚至因不熟悉智能设备,连养老金到账查询都成了难题。
过去,金融机构的服务模式多以 “客户上门” 为核心,网点布局、业务流程、设备设计均围绕 “年轻化、数字化” 展开。这种模式在老龄化社会中逐渐显露出短板:养老院与银行网点的物理距离、复杂的操作流程、冰冷的智能设备,都成了隔绝老年群体享受金融服务的 “隐形墙”。
从 “被动等待” 到 “主动靠近”:金融机构的适老化破局
中国银行东明城中支行的这次上门服务,看似简单,却藏着适老化服务的 “破局逻辑”—— 将服务场景从银行网点迁移到老人身边,用 “人” 的温度弥补 “技术” 的冰冷。
工作人员在服务中做的细节值得玩味:为视力不佳的牛大妈放大电子屏字体,用方言逐字讲解操作要点,全程保持弯腰倾听的姿势,业务办结后留下手写联系方式。这些举动并非多余,而是精准击中了老年群体的需求痛点。《适老化金融服务发展报告》中提到,老年群体对金融服务的 “安全感” 需求远高于效率,而方言沟通、耐心讲解、可视化操作,正是构建安全感的关键。
事实上,这样的转型正在金融行业加速推进。除了上门服务,更多适老化举措正在落地:工商银行在全国 2.3 万个网点设置 “老年服务专窗”,配备放大镜、助听设备;建设银行开发 “长辈版” 手机银行,简化界面至 3 个核心功能,支持语音导航;邮储银行与全国 1.2 万家养老院建立合作,定期派驻 “金融服务专员” 驻点服务。这些实践共同指向一个方向:金融服务不再是 “高高在上” 的规则输出,而是 “俯身贴近” 的需求响应。
养老院里的服务创新:从 “单点服务” 到 “生态构建”
当金融服务走进养老院,其价值早已超越单一业务本身,正在成为连接养老资源的 “纽带”。
东明城中支行的工作人员在为牛大妈激活银行卡时,顺便帮养老院其他老人查询了养老金到账情况,还向院长了解了老人们的其他需求。后续,该行与康宁养老院达成协议:每月安排专人上门两次,集中办理基础金融业务;同时联动社区医院,为老人提供 “金融 + 健康” 服务包(如用社保卡绑定体检预约);甚至联合当地商超,开通 “银行卡 - 养老院食堂” 直接支付功能,解决老人现金消费不便的问题。
这种 “金融 + 养老” 的生态构建,正是适老化服务的高阶形态。银保监会数据显示,目前已有 30% 的银行开始尝试与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医疗机构合作,将金融服务嵌入养老场景:用社保卡关联助餐、助浴、助医服务,用养老金账户自动缴纳水电费,用金融知识讲座替代传统的产品推销。这种模式下,养老院不再只是老人居住的场所,更成了整合金融、健康、生活服务的 “综合服务站”。
未来展望:适老化服务需要 “标准化” 更需要 “个性化”
牛大妈的故事落幕了,但适老化金融服务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的背景下,金融机构还需在 “标准化” 与 “个性化” 之间找到平衡。
一方面,需要建立适老化服务的标准体系。比如,上门服务的流程规范、老年群体的风险评估机制、服务人员的培训标准等,避免 “一阵风式” 的作秀。另一方面,更要尊重个体差异 —— 城市养老院的老人可能需要智能设备指导,农村养老院的老人可能更依赖现金服务;健康老人需要理财咨询,失能老人则需要代办理财业务。只有精准分层、按需服务,才能让适老化不流于形式。
正如中国银行在《2025 年适老化服务规划》中提到的:“最好的适老化服务,是让老人感觉不到‘被特殊对待’,却能处处感受到‘被用心对待’。” 当金融服务真正走进养老院的每一个角落,当银行工作人员的身影成为养老院的 “熟面孔”,适老化服务便不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温暖底色。
夕阳下,康宁养老院的老人们坐在院子里聊天,手里的银行卡不再是冰冷的塑料卡片,而是连接着社会关怀的 “温暖纽带”。这或许就是金融服务的终极意义:不只是资金的流转,更是情感的传递;不只是业务的完成,更是生活的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