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 18.7%,老龄化社会的脚步声愈发清晰。在这一背景下,养老院作为老年群体集中生活的场所,其医疗服务保障能力成为衡量民生福祉的关键指标。吕梁市临县卫健局近期组织县级医院持续走进养老院开展义诊活动,不仅为 300 余名老人送去健康关怀,更以 "县局统筹、多院联动" 的创新模式,为县域医养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老龄化倒逼服务升级,养老院成医疗服务 "最后一公里" 关键节点
数据显示,我国养老院入住老人中,80% 以上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30% 存在多种疾病共患情况,而行动不便、就医流程繁琐等问题,让这一群体的医疗需求长期处于 "想解决却难解决" 的困境。国家卫健委曾明确提出,"要推动医疗资源向养老机构延伸,破解养老院医疗服务薄弱难题",临县的实践正是对这一政策的精准落地。
临县作为山西吕梁的人口大县,县域内 13 所养老院分散在各乡镇,传统医疗服务模式中,老人就医需家属陪同、往返奔波,不仅增加家庭负担,更可能延误病情。"很多养老院老人因为没人陪护,小病拖成大病",临县卫健局负责人在部署义诊时的这句话,道出了基层养老医疗的痛点。而此次覆盖全域的义诊活动,恰是通过 "把医院搬进养老院",直击这一 "最后一公里" 梗阻。
从 "零散服务" 到 "体系化覆盖",临县模式的三大创新突破
与以往零星开展的公益义诊不同,临县此次行动以 "体系化" 构建破解了县域医疗资源分散的难题。这种体系化首先体现在统筹机制的创新:县卫健局通过印发专项通知,将 13 所养老院按区域划分给县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中医院,形成 "一张网" 式覆盖,避免了资源重叠或空白。这种 "县局牵头 + 多院认领" 的模式,较传统 "各自为战" 的服务效率提升 40% 以上,这也是 1 个月内完成全域覆盖的关键。
其次是服务团队的专业化配置。各医院组建的义诊团队均以党员干部为骨干,涵盖内科、外科、中医科等多科室 —— 这一点精准契合了养老院老人的需求。数据显示,养老院老人中 65% 需要慢性病管理,20% 需要康复指导,多科室联动能实现 "一次义诊、多重服务"。如临县中医院针对老年病科、肾病内分泌科的专项配置,正是瞄准了养老院高频疾病谱。
更值得关注的是服务内容的精准化。不同于常规体检,此次义诊突出 "诊疗 + 干预" 双重价值: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制定 "一人一策" 方案,现场处置疑似心梗等急症,甚至通过案例演示普及急救知识。这种 "既治已病,更防未病" 的模式,让义诊从 "单次检查" 升级为 "健康管理链条" 的起点。临县第二人民医院在 3 天内筛查出 158 名慢性病患者,其中 12 人得到现场紧急干预,正是这种精准服务的直接成效。
从 "活动式服务" 到 "常态化机制",医养融合的长效价值
在临县第二人民医院的义诊记录里,有这样一个细节:为三交敬老院的张大爷检查时,医生发现其血压高达 180/110mmHg,且近期未规律用药,当即调整药方并联系乡镇卫生院定期随访。这种 "义诊 - 建档 - 随访" 的闭环,打破了传统义诊 "一查了之" 的局限。截至目前,全县已为养老院老人建立健康档案 286 份,其中 60% 纳入慢性病管理系统,这正是从 "短期活动" 向 "长效服务" 转变的体现。
从行业视角看,临县的实践为县域医养融合提供了三个核心启示:其一,行政统筹是破解资源分散的 "金钥匙",尤其在县域范围,县级卫健部门的统一调度能最大化整合医疗资源;其二,党员带头的服务模式能提升执行力,临县各医院党员参与率达 90%,服务响应速度较普通团队快 30%;其三,贴近需求的服务设计是关键,养老院义诊必须聚焦 "慢性病管理、急症处置、健康宣教" 三大核心场景。
随着临县卫健局提出 "建立常态化服务机制" 的规划,这场深耕养老院的医疗服务创新还将持续深化。在老龄化加速的今天,这样的实践不仅守护了银龄岁月的安康,更勾勒出县域医养融合的清晰路径 —— 当医疗资源主动向养老场景延伸,当行政力量与专业服务精准结合,"老有颐养" 的民生承诺便有了最扎实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