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 “十二五” 养老规划:养老院建设如何撑起老龄化社会的 “保护伞”?

发布时间:2025-07-24 13:56:22

当一座城市的 60 岁以上人口占比突破 18%,且以每年超 3% 的速度增长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便从 “民生工程” 升级为 “战略任务”。1985 年便迈入老龄化社会的常州,比全国提前 15 年遭遇这一挑战。2011 年出台的《常州市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十二五” 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养老院建设为核心支点,勾勒出应对老龄化加速的系统性方案,其背后不仅是数据与目标的堆叠,更藏着对养老行业痛点的精准破解。

老龄化 “加速跑”:养老院建设的紧迫性与现实短板

2009 年的常州,67.5 万户籍老人中,每 6 人中就有 1 位是 80 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这一比例远超全省平均水平。彼时,全市 85 所养老机构的 1.16 万张床位,仅能覆盖 1.72% 的老人,且 58.6% 的入住率背后,藏着更严峻的结构性矛盾 —— 能提供医疗康复服务的护理型床位不足,全护理老人占比仅 21.5%,多数养老院仍停留在 “简单照料” 阶段。

“十一五” 期间,常州虽已搭建起 “政府主办为龙头、社会办为骨干” 的养老机构网络,但城乡差距显著:新北区每百名老人拥有 2.41 张床位,而戚墅堰区仅 0.84 张;城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覆盖率超 70%,农村地区却仍在起步阶段。更突出的是人才瓶颈,21.2% 的养老院护理员与老人配比高达 1:20,月薪普遍低于当地平均工资的 60%,专业人才流失严重。

行业数据显示,2010 年前后,我国养老机构的平均空置率约 40%,常州的 41.4% 恰是这一痛点的缩影。究其原因,除了服务单一,更与价格体系失衡相关 —— 调查显示,59.1% 的老人能接受的月收费集中在 500-800 元,而具备医疗功能的养老院成本远超这一水平,供需两端的 “价格剪刀差” 亟待破解。

养老院建设 “两步走”:从 “补数量” 到 “提质量”

《规划》的核心突破,在于将养老院建设从 “被动应对” 转为 “主动布局”。基于 “迁中育中” 方案预测 ——2015 年常州 60 岁以上老人将达 84 万,失能老人超 8 万 ——《规划》制定了分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11-2012 年)聚焦 “补缺口”,将养老院床位占比从 2010 年的 2.04% 提升至 2.8%,新增 7268 张床位。这一调整既考虑到江苏省委 “3%” 的硬性要求,也兼顾了常州财政压力,避免盲目扩张导致资源浪费。

第二阶段(2013-2015 年)侧重 “优结构”,床位占比冲刺 3.2%,重点增加护理型床位。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明确 “民办床位占比超 50%”,通过建设补贴、运营补贴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入局。按此目标,2015 年常州养老院总床位将达 2.69 万张,相当于 5 年增长 90%,远超老年人口 21.36% 的增速。

在空间布局上,《规划》直击城乡失衡痛点:农村敬老院通过扩建,实现 “一镇一院”,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稳定在 80% 以上,剩余床位向社会开放;城区则推动 “医养结合”,要求市本级及各区县至少建成 1 所 150 张床位以上的 “爱心护理院”,破解 “养老不治病” 的行业难题。

跳出 “建床即终点”:养老体系的 “软基建” 突围

养老院的物理空间只是载体,《规划》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 “硬件 + 软件” 的生态体系。在服务内容上,突破传统 “喂饭、洗衣” 的局限,提出十大服务体系:从康复保健、应急救助到精神关爱、法律援助,甚至纳入 “候鸟式养老” 等创新模式,呼应了调查中 51.6% 老人对 “精神赡养” 的迫切需求。

人才短板的破解更具前瞻性。《规划》要求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超 95%,并推动高校开设老年护理专业,同时通过 “政府购买服务” 提升从业人员待遇。这一举措直指行业痛点 ——2010 年全国养老护理员缺口超百万,常州的探索为专业化队伍建设提供了地方样本。

信息化建设同样走在前列。通过统一数据库和 12349 热线搭建的 “十五分钟为老服务圈”,让居家老人与养老院服务无缝衔接。这种 “机构 - 社区 - 居家” 的联动,打破了养老院的物理边界,使有限的床位资源发挥最大效用。

行业启示:养老院建设如何平衡 “公益” 与 “可持续”?

常州 “十二五” 养老规划的实践,为老龄化城市提供了三大启示:其一,养老院建设需 “量质并重”,盲目追求床位数量易导致资源闲置,而护理能力、服务多样性才是核心竞争力;其二,政府与市场的边界需清晰 —— 政府兜底 “三无”“五保” 等特殊群体,社会力量则满足多样化需求,通过补贴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其三,养老体系需 “城乡协同”,农村敬老院不应是 “边缘设施”,而应改造为集供养、托养、居家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数据印证了规划的前瞻性:到 2015 年,常州养老院床位如期突破 2.6 万张,民办机构占比达 53%,护理型床位占比提升至 35%。更重要的是,这场以养老院为支点的改革,让 “养老” 从 “生存保障” 升级为 “生活品质” 的象征,为后续 “十三五”“十四五” 的养老服务深化奠定了基础。

老龄化浪潮下,养老院从来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社会应对衰老的 “集体承诺”。常州的探索证明,唯有将数据精准性、政策灵活性与行业洞察力结合,才能让每一张床位都成为老人安享晚年的 “保护伞”。

关键词:养老院,选择合适的养老院, 养老院费用, 养老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