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养老机构的安全监管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传统依赖人工巡查的监管模式,早已难以应对全国超 3.8 万家养老机构(民政部 2024 年数据)的管理需求 —— 人力成本高、巡查频次低(多数地区每月仅 1-2 次)、隐患发现滞后等问题,让养老服务质量暗藏风险。在此背景下,张家口市近日完成的养老院智慧监管系统建设,不仅为当地 158 家养老机构装上了 “智慧眼睛”,更成为全国养老行业数字化监管转型的典型样本。
从 “人海战术” 到 “智能值守”:监管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在张家口市某公办养老院,78 岁的李大爷曾因夜间起床时不慎跌倒,护理人员半小时后才发现。这并非个例,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研,传统养老机构中,老人意外事件平均响应时间超过 40 分钟,重大安全隐患的发现率不足 30%。
而如今,这样的场景正在被改写。张家口搭建的智慧监管系统,以 “双千兆” 网络(千兆光纤 + 5G)为神经脉络,将 158 家养老机构的 1200 余路高清摄像头接入联通云 “云智眼监管平台”。这意味着,从老人在房间内的活动状态到食堂后厨的卫生操作,从消防设施的运行数据到夜间值班人员的在岗情况,都能通过实时传输的画面被监管部门 “尽收眼底”。
“过去检查一家养老院,光路上就要花 1-2 小时,一天最多跑 3 家。现在坐在办公室里,半小时就能完成对 10 家机构的重点巡查。” 张家口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负责人的话,道出了监管效率的质变。数据显示,系统运行后,该市养老机构的日常监管覆盖率从原来的 65% 提升至 100%,单次监管成本降低 70%,隐患排查效率提升 3 倍以上。
技术融合的 “三重进阶”: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决策
这套智慧监管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数据采集 — 智能分析 — 管理应用” 的全链条技术闭环,每一层级都暗藏对养老场景的深度适配。
在数据采集层,“双千兆” 网络的支撑至关重要。不同于普通网络,其上行带宽可达 1Gbps,能同时传输 4K 高清视频而不卡顿,确保 24 小时无间断的数据回传。联通云数字底座则提供了每秒处理 10 万条数据的能力,可存储 3 个月的历史数据,为后续追溯和分析提供支撑。
智能分析层的 “AI 大脑” 更是精准击中养老痛点。系统融合了跌倒识别、异常聚集、烟火检测等 12 种专属算法,通过边缘计算技术实现 “本地分析 + 云端协同”—— 当摄像头捕捉到老人跌倒的动作时,边缘节点可在 1 秒内完成识别并触发报警,无需等待数据上传云端,将响应延迟压缩至毫秒级。试运行期间,系统已自动识别老人跌倒事件 17 起、消防隐患 23 处,处置及时率达 100%。
在管理应用层,“集中监管 + 自主管理” 的模式兼顾了效率与灵活。监管部门通过总平台实时接收秒级报警,而各养老院的子账号可查看本院数据、自主整改隐患。某民办养老院院长反馈:“系统会自动生成每日安全报告,比如‘三楼走廊夜间灯光过暗’‘护工未按时巡查 203 房间’,我们整改后上传凭证,监管部门在线核验,省去了大量纸质台账和反复沟通的成本。”
不止于监管:撬动养老行业的数字化升级
张家口的实践,远不止是监管工具的迭代,更在推动养老服务从 “被动合规” 向 “主动提质” 转变。
从行业视角看,智慧监管系统正在形成 “数据驱动的标准化体系”。系统积累的 158 家机构的服务数据(如护工配比、老人满意度、隐患整改率等),为当地制定养老服务星级评定标准提供了客观依据。目前,张家口已基于系统数据出台《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量化指标》,将 “AI 识别的隐患整改时效”“夜间巡查覆盖率” 等 12 项数据纳入评级核心指标,推动行业从 “经验评价” 转向 “数据说话”。
从全国趋势来看,这样的探索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据艾瑞咨询《2025 年中国智慧养老行业报告》,智慧监管解决方案的市场规模正以每年 45% 的速度增长,预计 2026 年将突破 50 亿元。政策层面,“十四五”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推动养老机构数字化监管全覆盖”,多地已开始试点类似系统,但张家口凭借 “双千兆 + 云边协同 + 分级管理” 的模式,在技术适配性和落地效果上走在前列。
未来展望:从 “安全监管” 到 “全场景智慧养老”
随着系统的成熟,张家口的智慧养老布局正酝酿进一步扩展。下一步,当地计划将老人健康监测设备(如智能手环、床垫传感器)接入平台,实现 “安全监管 + 健康管理” 的融合。届时,系统不仅能识别跌倒,还能通过心率、睡眠数据预警心脑血管风险,让技术从 “事后处置” 延伸至 “事前预防”。
养老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本质是用技术重新定义 “安全感” 与 “幸福感”。张家口养老院智慧监管系统的落地,证明当 5G、AI、云计算与养老场景深度耦合时,不仅能破解监管难题,更能为千万老人编织一张更细密、更温暖的安全网。这张网的背后,是技术向善的温度,更是老龄化社会应对挑战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