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8 日清晨,密云区太师屯镇的暴雨已经连下了 12 小时。镇中心那家养老照料中心的院长王芳(化名)站在二楼窗边,看着院外的积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 —— 原本齐脚踝的水,半小时内就漫过了一楼窗台。她还没来得及组织转移,“轰隆” 一声,后院的挡土墙被冲垮,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泥沙、石块涌入院区,瞬间将一楼淹没,12 名行动不便的老人被困在二楼,其中 8 人是失能或半失能状态。
一场与洪水赛跑的生死救援
上午 8 时 17 分,北京消防特勤支队的救援车抵达现场时,整栋建筑已像一座孤立的 “小岛”。3 米多深的积水里,漂浮着桌椅、床垫,水流速度超过每秒 2 米,连重型铲车刚靠近就被冲得摇晃。特勤支队指挥员李亮观察地形后,当即决定:“突击组游泳过去,先建立安全绳通道!”
消防员张伟穿着救生衣,腰间系着导向绳,刚跳入水中就被暗流推得一个趔趄。他双手划水的同时,还要避开水下的杂物 —— 后来他才知道,那是被冲断的自来水管。20 米的距离,他游了近 5 分钟,终于抓住二楼窗台,将安全绳牢牢固定在钢筋上。随后,8 名消防员沿着绳索依次抵达,为老人们穿上救生衣,用担架将瘫痪的老人固定好,再小心翼翼地从窗口转移到橡皮艇上。
“78 岁的刘大爷有心脏病,转移时一直发抖,我们一边划艇一边给他做心理疏导。” 参与救援的消防员回忆,水流最急的路段,橡皮艇几乎是在 “冲浪”,他们用身体顶住艇身,才避免被卷入下游的涵洞。截至 11 时 17 分,8 名被困老人全部被转移至镇政府临时安置点,其中 3 名男性、5 名女性,最大的 92 岁,最小的 68 岁。
暴露出的行业短板:养老机构为何成洪灾 “重灾区”
这场救援虽有惊无险,但背后折射出的养老机构应急短板令人心惊。民政部 2024 年发布的《养老服务领域安全风险排查报告》显示,我国 60% 以上的养老机构存在选址安全隐患,其中 31% 位于低洼地带或地质灾害易发区。像太师屯镇这家照料中心,就建在永定河支流沿岸,属于山洪预警区,但却未配备专门的防汛物资仓库。
“很多民办养老机构为了节省成本,往往忽视应急投入。” 北京养老行业协会专家赵鹏指出,他们调研发现,中小规模养老机构中,仅 29% 配备了应急发电机和足够 72 小时使用的饮用水,能定期开展防汛演练的不足 15%。此次被围困的照料中心,虽有应急预案,但最后一次演练还是在 2023 年春节前,且未针对失能老人设计转移方案。
更值得警惕的是,农村地区养老机构的抗风险能力更弱。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养老机构中,90% 没有专业的安全管理人员,70% 的建筑未经过抗震防洪检测。此次密云遇险的机构,正是典型的农村照料中心,一楼活动室未设置防水门槛,紧急疏散通道被杂物堵塞,这些细节在洪水中都成了致命隐患。
数据透视:养老应急体系的 “三重矛盾”
近年来,自然灾害中养老机构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应急管理部统计,2020-2024 年全国因洪灾、火灾等灾害导致的养老机构安全事故中,68% 源于应急响应迟缓,52% 存在疏散组织混乱问题。这背后是三组突出矛盾:
其一,老年人口激增与应急资源不足的矛盾。我国 60 岁以上失能老人已达 4000 万,但每千名老人对应的应急护理人员仅为 1.2 人,远低于发达国家 5 人的标准。此次救援中,因机构护理人员不足,消防员不得不在救人的同时兼顾老人的基础护理,延缓了转移速度。
其二,建筑安全标准与实际执行的落差。2023 年实施的《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明确要求,养老机构应设置独立的应急避难间,但住建部抽查显示,达标率仅为 38%。密云这家机构虽通过了年度检查,但实际并未设置符合标准的避难间,洪水上涨时只能挤在二楼走廊。
其三,预警信息传递与老人接收能力的错位。气象部门在 7 月 27 日就发布了暴雨蓝色预警,但机构仅通过广播通知,而多数失能老人因听力、认知障碍未能及时接收。中国老年学学会研究表明,80 岁以上老人对灾害预警的有效接收率不足 30%,亟需建立触觉、视觉等多维度预警系统。
破局之路:从 “被动救援” 到 “主动防御”
此次密云救援为全行业敲响警钟。业内专家呼吁,养老机构应急能力建设需从三方面突破:
在硬件升级上,应强制推行 “养老机构安全红线” 制度。参照日本介护设施标准,要求所有机构设置 1 米以上的防水挡板、应急物资智能储备柜,失能老人房间配备自动升降转移设备。北京市已计划在 2025 年前,对全市 300 家农村养老机构进行防洪改造,预计投入资金 5.2 亿元。
在机制建设上,需建立 “预警 - 响应 - 转移” 闭环体系。民政部门应联合气象、水利部门开发专用预警平台,针对养老机构发送分级预警信息,同时推广 “1 名护理员 + 1 名应急志愿者” 的结对机制。上海已试点为养老机构配备应急专员,要求每季度开展不少于 2 次的实战演练,演练内容必须包含失能老人转移。
在社会协同方面,应构建 “邻里互助 + 专业救援” 网络。借鉴德国 “老年应急互助点” 模式,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社区、企业建立应急联动,配备共享救援设备。此次密云救援中,附近一家物流公司提供的冲锋舟就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民间力量的动员机制值得推广。
洪水退去后,太师屯镇的养老照料中心正在清理淤泥。王芳在安置点看着老人们的床位,终于明白:“对养老院来说,安全不是年终检查的一张合格证,而是每天都要绷紧的弦。” 这场救援留下的,不应只是 8 人脱险的庆幸,更应是全行业对生命责任的深刻反思 —— 当自然灾害来袭,每一家养老院都该成为老人们最安全的 “诺亚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