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78 岁的张奶奶在祝站养老院的午休室打盹时,她或许不知道,一场关乎其安全的 “隐形守护战” 正在院内悄然展开。7 月 23 日,孝感市消防救援支队孝南大队联合区纪委、区市监局组成的专项检查组,正逐一排查灭火器压力值、测试消防栓出水强度 —— 这样的场景,正是当下全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治理升级的缩影。
行业痛点:银发群体的安全短板亟待补齐
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 2.9 亿,养老机构作为重要照护场所,其消防安全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2023 年全国养老机构共发生火灾 137 起,虽较 2020 年下降 28%,但致死率却高出其他场所火灾平均值 3 倍。其中,电气线路老化、疏散通道堵塞、应急处置能力不足成为三大主要诱因,占火灾事故总数的 82%。
“老年人群体行动迟缓、自救能力弱,一旦发生火灾,逃生窗口比普通场所缩短近一半。” 孝南区消防救援大队参谋李哲的话道出了特殊性。这也是为何此次检查将 “应急照明启动速度” 作为必查项 —— 在第三区域养老中心的测试中,检查组要求灯具从断电到亮起必须控制在 3 秒内,这比普通公共场所的标准提高了 2 秒。
联动机制:打破壁垒的 “安全共同体”
不同于以往单一部门检查,此次孝感创新采用 “消防专业检查 + 纪委责任督查 + 市监合规核查” 的三位一体模式。在祝站养老院的厨房,市监局执法人员重点检查了燃气报警器与消防系统的联动功能,“燃气泄漏后,不仅要自动切断气源,更要同步触发消防报警,这种跨系统协同是很多养老院的薄弱环节。”
纪委工作人员则聚焦台账背后的责任落实:“有的机构消防演练记录显示每月一次,但随机询问护工时,却连基本疏散路线都答不上来。” 这种 “台账与实操” 的对照检查,直指部分养老机构 “重记录轻落实” 的形式主义问题。数据显示,采用多部门联合检查的地区,消防安全隐患整改率平均提升 40%,远高于单一部门检查的 23%。
闭环管理:从 “查问题” 到 “解难题” 的升级
检查现场,一组细节耐人寻味:对发现的 “灭火器超期” 问题,检查组当即联系附近消防器材店送新换旧,实现 “秒级整改”;而针对 “疏散通道宽度不足” 这类需改造的隐患,则启动 “一院一档” 机制,明确由民政部门协调施工队,限期 15 天完成拓宽。
这种分类处置模式,精准呼应了《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中 “即时整改 + 限期整改 + 挂牌督办” 的分级要求。孝南区民政局副局长王芳介绍:“我们建立了隐患整改销号平台,每处隐患都对应责任人和进度条,截至目前,辖区 23 家养老机构的 89 处隐患已整改 82 处,整改率达 92%。”
长效守护:让安全成为养老服务的底色
“请演示一下如何使用防毒面具。” 在随机抽查环节,第三区域养老中心护工刘阿姨熟练地撕开包装、佩戴面罩,整个过程用时 18 秒。这得益于孝南区推行的 “每周微演练” 制度 —— 将复杂的消防流程拆解为 “三分钟教学”,半年内员工实操合格率从 65% 提升至 98%。
下一步,孝南大队将联合民政部门开发 “消防安全智慧监测系统”,通过安装电气火灾探测器、智能烟感等设备,实现隐患实时预警。这种 “人防 + 技防” 的模式,与《“十四五” 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中 “科技赋能养老安全” 的要求高度契合。
夕阳西下,祝站养老院的消防应急灯在暮色中亮起柔和的光。这场由多部门携手推进的安全升级,不仅消除了看得见的隐患,更构建起守护银发群体的无形防线。正如检查组在反馈会上强调的:“养老院的消防安全,既是底线要求,更是养老服务质量的试金石 —— 让每一位老人住得安心,才是养老事业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