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当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民生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来,贵州省罗甸县立足实际,扎实推进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创新探索出 “12345” 工作模式,为推动全县养老机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管理,打造温馨舒适的养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
“1” 即坚持一个总体思路推进改革。罗甸县始终将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调发展作为核心方向,在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进程中,着力转变政府职能。通过激发社会服务主体活力,创新服务供给方式,不断提升公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与效率,为养老服务注入新动能。
“2” 聚焦两个关键工作目标深化改革。一方面,确保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持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公办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后,坚守托底保障职责,预留充足床位,专门用于解决特困老人、低收入老人以及经济困难失能老人的集中供养和护理服务问题。同时,积极拓展公建民营机构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覆盖范围,增加护理型床位数量占比,强化人员队伍建设,全方位提升服务品质。另一方面,严格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实现保值增值。通过明晰资产权责,加强全过程监督管理,确保公办养老机构资产在改革过程中稳定且不断增值。
“3” 着力规范安全、财务、档案三个重要方面的管理。在安全监督管理上,罗甸县建立了包保指导机制,明确 1 名班子成员和 2 名工作人员作为养老机构的包保联系人,每月定期深入养老机构,督促指导安全管理服务工作。同时,加强部门间协同合作,定期联合开展安全督导检查,全面提升机构管理服务水平。每个养老机构还明确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实时掌握机构动态,并通过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有效提升机构应急处置能力。财务管理方面,组建工作专班,对运营企业进行专业指导,督促其聘请专业会计规范做账,并按月提交账目资料。通过每月调度生活费、护理费和运转经费到位情况,确保机构运营资金充足。此外,加强财务监督,严格核查财务管理、资金申请与发放使用等环节。档案管理工作中,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由院长负总责,并配备专职档案员。为入住老年人建立 “一人一档”,实施失能失智零花钱代购制度并及时归档相关资料,同时规范档案资料移交流程。
“4” 全面强化人员、资金、项目、政策四个方面的保障。人员保障上,明确 5 名干部专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为改革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业务培训,不断夯实人才队伍建设。资金保障方面,严格按照规定,每月足额拨付基本生活费、照料护理费和运转经费,确保养老机构运营无忧。项目保障上,积极争取 1932 万元资金对敬老院进行提质改造,全力打造标准化养老服务机构。政策保障方面,积极指导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申报健康养老示范基地及等级评定,目前罗甸县已有 5 个星级养老机构,并成功争取到 67.5 万元运营奖补资金。
“5” 持续提升生活、护理、社会、活动、医疗五个维度的服务。生活服务质量提升上,建立养老人生活意见征求制度,每周制定菜单时充分征求老年人意见。构建生活物资闭环管理机制,保障物资采购与使用的一致性。设立老年人赶集制度,每月组织老年人前往集市、超市等场所购买物资。实施零花钱代管制度,对失能失智老年人每月至少代购一次物品,并建立物资发放登记制度,定期检查卫生清洁情况。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方面,合理配足护理人员,每月调度人员配比情况,及时补足缺口,并对新进护理人员开展技能培训。规范护理标准,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制定详细护理清单,严格登记护理过程,推动护理工作标准化。建立护理核查制度,每月核查护理物资使用和服务规范情况,了解老年人满意度。社会服务质量提升上,突出机构公益属性,明确收费标准,积极开展居家上门服务,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等多样化服务。活动服务质量提升方面,根据季节特点制定室内外活动清单,建立老年人按月过生日制度,在春节、三月三、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积极开展集体活动,让老年人感受家的温暖。医疗服务质量提升上,推动罗甸县老年养护院与边阳镇中心医院、罗甸县洪济医院与县养老康复服务中心建立协作合作关系,实施医生护士坐班制度,推动 “医养结合” 向 “医养融合” 升级发展。同时,推动养老机构与当地医疗机构签订医养合作协议,实现小病院内诊治,大病及时转诊,切实保障老年人健康。
罗甸县创新的 “12345” 模式,为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正逐步将养老机构打造成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幸福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