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燕郊,刘敏正为给完全失能的母亲寻找一家合适的养老机构而苦恼。母亲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看护,这令她和家人都倍感压力。在尝试亲自照顾母亲一段时间后,刘敏决定将母亲送入专业养老机构,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和精神压力。然而,她发现,这一过程远比想象中艰难。
刘敏咨询了多家养老机构,但不少机构因母亲完全失能且有基础疾病而拒绝接收。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愿意接收的机构,高昂的费用又让她望而却步。刘敏的遭遇并非个例,许多失能老年人的家庭都面临着同样的困境。
据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和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等机构联合发布的《长寿时代中国养老机构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养老机构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结构性缺陷。尤其是针对失能失智老年人的专业照护服务,养老机构普遍照护功能不足,仅有五分之一的失能老年人能够入住养老机构接受专业护理。
《法治日报》记者近期对北京市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等地的多家养老机构进行了探访和电话咨询。结果发现,价格高、服务质量和硬件设施跟不上,是许多失能老年人家庭对养老机构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记者了解到,一些高端养老机构提供单人间住宿环境和一对一全天候护理服务,但每月费用高达万元以上。而一些中低端养老机构虽然价格相对较低,但服务质量和硬件设施条件却大打折扣。例如,有机构采取多人间住宿和轮流护理的方式,虽然能满足失能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但在舒适度方面却有所欠缺。
除了价格和服务质量,人手不足也是许多养老机构面临的问题。由于护理员数量有限,一些机构难以提供一对一的贴身照护。这导致一些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在发生意外情况时,难以得到及时响应。此外,床位紧缺也让一些老年人面临排队等待的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8亿,其中失能老年人数量庞大。然而,目前各省(市、区)公立的专业护理院数量有限,民营专业护理院也偏少。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医疗健康服务床位更是严重不足。
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陈学斌指出,对失能老年人的照护,不等同于一般的家政服务,要求更高。他建议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保证从业人员地位、待遇等,让其获得全社会的尊重、认可。
业内人士也建议,应加强养老护理员的招募和培训,提高其应急救助和居家照护技能。此外,还应制定政策奖励长期在农村地区一线护理岗位的护理人员,鼓励低收入家庭闲散劳动力学习并从事养老服务和护理工作。
对于刘敏来说,她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性价比高、服务质量好的养老机构出现,让像她母亲这样的失能老年人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同时,她也希望社会能够给予养老护理员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他们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如何为失能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照护服务,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只有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才能为失能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