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上,“老人住进养老院,是不是子女不孝” 这个话题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不少人受 “养儿防老” 传统观念的影响,觉得老人住养老院就意味着子女没尽到赡养义务。然而,一项针对 265 位老人和 110 位家属的社会调查却呈现出有趣的结果:近半数(49%)受访老人表示是自己主动想搬进养老院,可家属那边,却只有 28% 的人认为是老人的意愿。这种数据差异背后,既有老人为顾及社会评价的 “面子” 考量,也藏着子女无法时刻陪伴的愧疚心理。
老人对养老院的排斥,除了固有观念的束缚,还有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很多老人对养老院的真实情况知之甚少,一想到那道隔开自己与外界的围墙,心里就犯嘀咕。在他们的认知里,养老院的生活单调乏味,无非是晒太阳、吃饭、等人探望,直至生命终结。而且,睡眠质量能不能保证、隐私有没有保障、会不会遇到不好的护工,这些担忧让他们对养老院望而却步。尽管如此,当被问到养老院具体的生活细节时,老人们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因为缺乏了解,让养老院变成了他们心中的 “未知禁区”。
为了一探究竟,记者实地走访了上海的一批养老院。这些养老院规模不一、位置各异,涵盖了传统和智慧养老模式,基本能展现出上海养老院的整体风貌。探访过程中,既有预料之中的发现,比如养老院里护理设施不断更新,智能科技也得到广泛应用;也有不少意外之喜。本以为养老院里会暮气沉沉,结果看到许多老人精神矍铄。那些 “90 后” 老太太每天精心打扮,一头精致的小卷发,妆容一丝不苟;本以为老人们的生活枯燥无聊,实际上却充满烟火气。有人坚持每日作画,有人清晨打太极,99 岁的老伯还关注着股市行情,还有一群球迷老人半夜爬起来看球赛,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让人动容。
采访时,一位老人现场和儿子视频通话:“这儿每天都有医生来检查身体,可比在家时你爸大半夜送我去急诊方便多了。” 从这话里能听出来,老人对子女尽孝的期待,已经从时刻陪伴变成了提供更专业的照顾。养老院凭借专业的护理服务,确实给老人们的生活品质上了 “保险”。
上海的养老院纷纷推行开放策略,通过试住、短托等形式,邀请老人和家属亲身体验,就是为了打破这层信息壁垒。当下,养老院正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更高质量的发展型养老转变。上海发布的养老机构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打造 “有人情味”“可托付”“智慧赋能” 的养老机构,致力于塑造全新的养老模式。不过,要实现这些目标,闭门造车可不行,只有打开大门,接受老人们的检验,才能打破他们心中的疑虑,改变社会对养老院的偏见。让每个家庭都明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养老方式,才是对老人真正的尊重。
当养老不再被当作道德层面的难题,而是像挑选合适产品一样成为一种技术选择,从传统的 “养儿防老” 迈向 “择善而养”,我们的社会才算是真正构建起了多元化、高质量的养老体系,让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更安心、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