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北某村庄,68 岁的李大爷独自坐在自家门口,浑浊的眼神望向远方。子女常年在外务工,他身体每况愈下,却对村里养老院的收费望而却步。而在百里之外的豫南小镇,经营了 5 年的阳光养老院院长王女士满脸愁容,账本上持续的赤字让她开始怀疑这条路还能走多远。“老人住不起,机构不赚钱”,这个困扰农村养老行业多年的矛盾,正愈发尖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已超过 1.2 亿,老龄化程度远超城市。与庞大的养老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养老院入住率普遍不足 50%。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出现新建养老院闲置、老机构关门的现象。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从老人角度看,经济压力成为横亘在他们与养老院之间的最大障碍。农村老人收入来源有限,多数依靠微薄的养老金和子女供养。以中部某县为例,农村基础养老金每月仅 120 元左右,而养老院每月 1500-2000 元的费用,对于多数老人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天价”。即便子女愿意支付,在城市打拼的他们同样面临房贷、教育等多重压力,分身乏术。
养老院运营方也有苦难言。与城市相比,农村养老院在成本控制上更显艰难。土地虽然免费或廉价,但人工、食材、医疗等成本却在不断攀升。一名护工月薪至少 3000 元,而农村养老院收费低,入住率又不足,收支严重失衡。更棘手的是,专业护理人才不愿扎根农村,服务质量难以提升,进一步加剧了老人的不信任。
政策扶持的不足也加剧了农村养老困境。虽然国家出台多项养老优惠政策,但在基层落地时往往 “打折扣”。补贴申请流程繁琐、资金到位慢,部分地区甚至存在 “重城市轻农村” 倾向。缺乏稳定的资金支持,养老院难以改善设施、提升服务,陷入恶性循环。
破解农村养老困局,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差异化补贴机制,对经济困难地区和特殊困难老人给予重点扶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降低运营成本;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人才培养,通过定向培养、提高待遇等方式,吸引专业人才下乡。
农村养老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当越来越多的老人能够在熟悉的土地上安享晚年,当养老院能够实现可持续运营,我们的乡村才能真正成为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的温暖家园。这不仅需要政策的倾斜,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