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旅顺口区一场针对养老机构的消防安全 "体检" 引发行业关注:当地消防救援大队在某养老院检查时,不仅发现室内消火栓压力不足、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响应延迟,更查出未建立消防档案、建筑结构存在先天性缺陷、未设置封闭楼梯间等 6 项严重隐患。最终,这家机构被果断关停,另有两家被要求限期整改。这场 "零容忍" 的执法行动,揭开了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治理的冰山一角。
一宗关停事件背后:养老机构的 "安全软肋"
在旅顺口区被关停的养老院中,"未设置封闭楼梯间" 这一隐患尤为刺眼。消防专家指出,封闭楼梯间是火灾时的 "生命通道",对于行动迟缓的老人而言,缺少这一设施意味着逃生时间至少缩短 50%。而 "未建立消防档案" 则暴露了机构安全管理的系统性缺失 —— 从日常巡查记录到应急预案,从员工培训档案到设施维护台账,这些基础工作的空白,让安全防线从源头就出现了裂痕。
当地民政部门负责人强调:"对改造难度大、短期无法整改的机构必须关停。" 这一态度背后,是养老机构消防安全的特殊紧迫性。据应急管理部 2024 年数据,我国养老机构火灾致死率是普通公共场所的 3.2 倍,60 岁以上老人在火灾中死亡率高达 78%,远超其他年龄段。究其原因,老人行动迟缓、自救能力弱,且养老院多为集中居住模式,一旦发生火灾,极易造成群死群伤。
行业普遍困局:隐患为何屡禁不止?
旅顺的案例并非个例。2024 年全国养老机构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数据显示,38.6% 的机构存在 3 项以上隐患,12.3% 因严重隐患被临时关停。这些数据背后,是养老机构运营中的多重矛盾。
资金压力成 "拦路虎" 是首要难题。民营养老院占我国养老机构总量的 72%,其中 80% 为中小型机构。某连锁养老品牌负责人透露,一套符合规范的自动报警系统需投入 15-20 万元,对于月均收费不足 3000 元的中低端机构而言,这笔支出相当于 3-4 个月的运营成本。更棘手的是建筑改造 —— 许多养老院由旧厂房、居民楼改建,要满足现行消防规范,需拆除部分墙体、重构疏散通道,单院改造费用常超百万元,远超多数机构承受能力。
监管与执行的 "温差" 同样不容忽视。基层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坦言,部分地区存在 "以罚代管" 现象:检查时发现隐患,仅下达整改通知却未跟踪闭环;个别机构甚至通过临时应付检查、事后恢复原状的方式规避监管。2024 年某省民政厅抽查显示,34% 的 "已整改" 机构存在隐患反弹。
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则加剧了风险。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调研显示,65% 的养老院员工未接受过系统消防培训,42% 的机构半年内未组织过消防演练。在旅顺被整改的机构中,就出现了 "员工不会使用灭火器" 的情况 —— 安全设施再好,也抵不过人的疏忽。
破局之路:从 "被动整改" 到 "主动设防"
旅顺的严格执法,为行业安全治理提供了新思路,但要根治隐患,还需构建 "政策 + 技术 + 管理" 的三维体系。
政策层面,需强化财政支持与标准落地。民政部 2025 年发布的《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明确,"十四五" 期间将投入 200 亿元专项补贴,重点支持老旧机构消防改造,补贴比例最高可达改造费用的 50%。地方政府也在行动:大连明确对完成消防改造的民营养老院,给予每月每床 50 元的运营补贴,持续 3 年。
技术赋能正成为新趋势。在上海、广州等地,智慧消防系统已走进养老院:烟感报警器与值班人员手机实时联动,电气火灾监测装置能提前预警线路老化,智能应急照明系统可根据老人位置引导疏散。数据显示,安装智慧系统的机构,火灾隐患发现效率提升 4 倍,小火情处置时间缩短至 3 分钟内。
管理闭环是关键保障。沈阳某养老院的做法值得借鉴:建立 "院长 - 楼层长 - 护理员" 三级责任体系,每日早中晚三次巡查消防设施;每月联合社区消防站开展实战演练,让老人熟悉 "低姿捂鼻、扶墙慢行" 等逃生动作;每季度邀请消防专家授课,将消防知识纳入员工绩效考核。这种 "常态化防控" 模式,使该机构连续 8 年零隐患。
结语:安全是养老服务的 "生命线"
从旅顺的关停整改,到全国范围的专项整治,养老机构消防安全治理正在从 "事后追责" 转向 "事前预防"。对于老人而言,养老院不仅是居所,更是 "避风港",这份安全感,需要政策的温度、技术的精度、管理的力度共同守护。
正如业内专家所言:"一家养老院的消防水平,映照的是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怀厚度。" 当每一家养老院都能筑牢安全防线,才能让 "老有所养" 真正成为安心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