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养老院的玻璃窗,83 岁的张奶奶坐在餐桌前,等待着早餐的上桌。这份看似寻常的餐食背后,藏着千万家庭对老年生活最朴素的期待 —— 吃得安全、吃得放心。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院作为集中照护老年人的核心场所,其食品安全已不仅是单一机构的管理问题,更成为关乎社会民生的重要议题。近期,北京市大兴区市场监管局开展的养老院食品安全专项检查,正是这场 "银发舌尖守护战" 的生动实践。
老龄化加速下的食品安全刚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 60 岁及以上人口已达 2.8 亿,占总人口的 19.8%,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超过 4000 万。这一庞大群体中,约 15% 选择在养老机构生活 —— 民政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全国养老机构数量突破 4 万家,床位总数超 500 万张。而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让他们成为食品安全风险的高敏感人群。
中国疾控中心 2023 年发布的《老年人群食源性疾病防控报告》指出,60 岁以上人群因食源性疾病入院的比例是普通人群的 2.3 倍,其中 80% 的病例与养老机构食堂管理疏漏相关。夏季更是风险高发期:高温高湿环境使细菌繁殖速度较常温下快 3-5 倍,凉拌菜、剩菜等易成为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温床",而老年人肠胃功能减弱,一旦摄入受污染食物,更易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后果。
大兴区专项检查的 "精准施策"
针对夏季风险特点,大兴区市场监管局的专项检查并非 "大水漫灌",而是直击养老院食品安全的 "关键穴位"。在福提园养老院的后厨,执法人员首先打开了靠墙的留样冰箱 —— 这里整齐摆放着近 48 小时的餐食样本,每盒标注着日期、菜品名称和留样人,符合 "每样不少于 125 克、冷藏保存 48 小时以上" 的国家标准。
"留样制度是追溯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参与检查的执法人员介绍,去年辖区内曾出现一起疑似食物中毒事件,正是通过留样检测快速锁定了变质的凉拌黄瓜,为后续处置争取了时间。此次检查中,这类 "事后追溯" 机制与 "事前防控" 措施被同等重视:后厨的灭蝇灯是否安装在离地 1.5-2 米处且避开食品加工区,粗加工水池是否严格区分蔬菜、肉类、水产品专用,从业人员健康证明是否在有效期内并公示,这些细节构成了食品安全的 "防线网络"。
在中恒养老院,检查人员发现食堂的消毒柜存在轻微故障,当即要求停用相关区域并联系维修。"老年人免疫力弱,餐具消毒不彻底可能引发交叉感染。" 执法人员现场指导时强调,夏季餐具使用频率高,消毒柜温度需稳定在 120℃以上并持续 30 分钟,才能有效杀灭大肠杆菌等致病菌。
行业痛点:从 "被动整改" 到 "主动防控"
尽管专项检查成效显著,但养老机构食品安全仍面临深层挑战。中国养老协会 2024 年发布的《养老机构运营白皮书》显示,约 68% 的中小型养老院存在食堂人员流动性大、培训不到位的问题,45% 的机构后厨设备老化率超过 30%。这些问题直接导致 "整改 - 反弹 - 再整改" 的恶性循环。
大兴区的破局之道在于构建 "制度闭环"。检查中,执法人员不仅指出问题,更帮助养老院建立 "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 机制:每日由食堂管理员检查食材新鲜度,每周由养老院负责人带队排查设备隐患,每月召开食品安全调度会分析风险点。"以前是等着检查,现在每天下班前都要对照清单过一遍,心里更踏实。" 福提园养老院院长的话道出了机制转变的实效。
这种转变背后,是对 "主体责任" 的强化。根据《食品安全法》第 47 条,养老机构作为食堂开办者,需对食品安全负总责。大兴区市场监管局通过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公示责任人名片等方式,让 "谁管理、谁负责" 的理念落地生根。数据显示,自 2024 年推行该机制以来,辖区养老院食品安全问题复发率下降了 52%。
长效守护:从 "一域之治" 到 "行业之鉴"
专项检查不是终点,而是常态化监管的起点。大兴区市场监管局明确,将对此次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机构开展 "回头看",并将检查标准扩展至辖区内所有养老机构、学校食堂等重点场所。这种 "以点带面" 的思路,为全国养老机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借鉴。
从行业发展看,未来养老院食品安全管理将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智慧化升级,如安装食材溯源二维码、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二是营养健康融合,在保障安全的同时,根据老年人慢性病特点定制餐食;三是社会共治,通过开放食堂参观日、公布监督电话等方式,让家属和社会力量参与监督。
夕阳西下,福提园养老院的晚餐时间到了。当热气腾腾的杂粮粥和清蒸鱼端上桌时,张奶奶的笑容里,藏着的不仅是对美食的满足,更是对 "舌尖安全" 的信赖。这场由大兴区开启的守护战,正在书写一个更温暖的答案 —— 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安全与安心中共度晚年。